首頁 >
服務分類 >
> 正文
發佈時間:2012-07-09 09:28:26
未經客戶簽字,卡中200萬元即被轉走借給他人。 為此,中國銀行連云港連云支行(下稱“連云支行”)VIP客戶吳秋(化名)女士向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連云支行存在“違法借貸”的事實,并償還其200萬元本金和利息損失。6月29日,該案在上述法院公開審理。由於案情復雜,截至記者發稿,此案仍在審理之中,未有定論。 法庭上,雖然原、被告雙方對於200萬元的個人轉賬業務交易單(下稱“轉賬單”)上的簽字確非出自吳秋本人之手認定一致,但對事件的原委經過各執一詞,爭辯激烈。 吳秋稱,她存在理財卡中的200萬元之所以會被中行轉賬至他人賬戶,是受了該支行原行長王媛(化名)的欺騙,以為是拿200萬元買理財,實際上被銀行擅自借給陌生人。而連云支行稱,吳秋自愿借錢給被轉賬人,雖然轉賬單上的簽字是王媛代簽,但這是因為吳秋在輸入密碼后有急事離開造成的,流程雖有缺陷,但仍是正常的民間借貸。 就雙反迥然不同的說法,《投資者報》記者幾番聯系連云支行進行求證,但對方在答應了采訪請求后最終回復稱:“由於案件進入審理階段,經請示上級行,不便接受采訪。” 雖然由於原、被告雙方的各執一詞,目前又都缺乏足夠有力的證據,事實究竟如何仍有待司法機關的調查,但銀行的流程不嚴是顯而易見的。據記者了解,目前,王媛已被停職。 200萬理財資金被挪用 赫然聳立在連云港市CBD核心區的“陽光國際大廈”,號稱蘇北第一摩天高樓,傍海而建,是連云港的商務地標建筑。連云支行和吳秋丈夫的外貿公司同在這棟樓宇之中。 由於距離較近,往來方便,作為連云支行的VIP客戶,閑暇的吳秋一直在連云支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和行長王媛非常熟稔。 然而,原本看似和諧的關係,卻在2011年12月12日這一天出現了問題。 吳秋告訴本報記者,2011年12月12日,其丈夫正在韓國出差。一大清早,王媛打電話來說有好的理財產品可以幫其購買,吳秋不必在場,買好了通知她。 按吳秋的說法,在連云支行買理財一直很“便利”,因為從理財賬戶里轉賬無需密碼,王媛一人都能代辦,事后客戶只要簽字確認就行。因此吳秋并沒懷疑。 上午10點左右,吳秋接到銀行劃走200萬資金的短信通知,以為理財產品買好了,就如往常一般下樓去銀行準備簽字拿單據,不料卻被王媛告知,錢已借給了在外開公司的銀行同事張金(化名)周轉生意,三天即還。隨后,王媛將客戶單據交給吳秋,并塞給其一張沒有利息約定,只寫明借期3天的借條,落款寫著“借款人張金”和“擔保人王媛”。 按吳秋所述,盡管極不情愿,但在王媛的勸說和擔保下,她收下了借條。但次日吳秋就被王媛告知,張金不見了。 “我當時就覺得這是個圈套,哪有這么借錢的?”吳秋要找王媛的上級領導,被王媛哭著攔下。吳秋告訴記者,早前本想報案,但因王媛的苦苦哀求和百般承諾而作罷,直到今年3月15日,遲遲拿不到錢的吳秋遭到王媛“逼急了就跳樓”的要挾,無奈之下找連云支行上級管理行領導解決,但無果,遂才決定訴諸法律。 吳秋稱,經過多番的努力和調查,其200萬元被劃至一個名為“連云港華和工貿有限公司”(下稱“華和工貿”)的賬戶,而此賬戶與張金毫無關係,只是此筆賬款事后被轉至張金名下。 偽造的簽名 更令吳秋痛苦的是,原本憑借身份證就能調取的轉賬單卻是在連云支行管理行領導的要求下,走了一圈公檢法程序后才拿到手。為何連云支行連一個小小的轉賬單都不肯出具呢? 終於拿到轉賬單后,吳秋恍然大悟,因為其上客戶簽名處的簽字并非自己所書。 對此,原告代理律師北京市中永律師事務所劉興成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連云支行是通過“無折轉客戶賬”這種不需要銀行卡、不需要密碼的交易方式擅自將錢轉走的,而幾經周折才拿到手的轉賬單證明,該次交易經被告的行長王媛蓋人名章,經被告工作人員簽名,蓋有“已通過核查”業務方章,經過被告的管理行中國銀行連云港核電站支行副行長趙剛(化名)簽名批準,充分說明“將200萬元違法借貸給連云港華和工貿有限公司,是被告的單位行為,不是王媛行長的個人行為”,因此原告撤消了先前對張金、王媛的起訴,而改訴連云支行。 “被告未經合法放貸程序,將200萬元借貸給第三人,屬於違法借貸。被告及王媛的行為,未經原告同意和簽名,也屬於違法借貸。”劉興成說。 缺失的錄像 但在法庭上,連云支行則稱,2011年12月12日,吳秋親自到連云支行柜臺辦理200萬元的轉賬業務,在提供銀行卡并輸完密碼后,吳秋接了個電話后有急事離開,此后一天未歸,而經辦柜員已打印好交易單據,并未意識到吳秋會離開銀行。 連云支行表示,客戶在交易單上簽名是在交易完成后的確認,并非交易本身。而在客戶簽名前,交易已經完成,由於無法撤銷,吳秋又一去不歸,王媛只好代吳秋簽字,并於當日將回單轉給吳秋。因此,這只是一筆柜臺轉賬業務,并非理財業務,其實質是一起民間借貸。即原告吳秋將200萬元自愿借給張金,并在起訴張金歸還借款失敗后,改為起訴連云支行擅自動用存款。 顯然,這與吳秋自述的王媛在其不在場的情況下自動為其劃賬的說法相去甚遠,這也成了案件爭論的焦點。 最直接有力的證據就是連云支行的柜臺監控錄像,但連云支行稱,錄像的保存期限只有一個月,而原告起訴時間已超過一個月,遂未能保留。 隨后,《投資者報》記者向連云港市銀監局和其他商業銀行人士求證,都稱業內對銀行柜臺監控錄像的保存時間沒有統一的規定,有一個月的,也有三個月的,但最短是一個月。 可疑的走款記錄 故事行進至此,由於雙方的說法都缺乏足夠有力的證據,孰是孰非實難分辨。但無論如何,轉賬單上偽造的客戶簽字和缺失的銀行錄像都使得銀行處於更不利的位置。 然而法庭上,連云支行向法庭提供的一筆與本案相似的走款清單驟然將有利的風向轉向了銀行一邊。 連云支行提供的證據顯示,早在2011年10月8日,吳秋的賬戶曾以相似的途徑,將150萬元轉至與本案同一個轉賬戶頭——華和工貿,從而間接借款150萬元給張金,后這150萬元在4天后歸還,利息共1.5萬元。連云支行稱,這次的轉賬單為吳秋本人簽字,吳秋亦對這一簽字沒有異議。 但吳秋強調,自己與丈夫都根本不認識張金,不會借錢給他。之所以會在載明錢款去向的轉賬單上簽字,是因為當時同樣是在王媛介紹“理財產品”的名義下,出於對銀行和王媛的熟悉和信任,而沒有仔細查看單據,銀行讓簽字就簽了,并不知道轉給了什么華和工貿,事后本金如期歸還,并未察覺有何問題。 對此,連云支行表示,吳秋在連云支行和中行的其他網店都買過多次理財產品,亦簽署過正規的理財合同,不可能分不清理財業務和非理財業務。 而劉興成表示,由於吳秋一直不知道連云支行及行長違規經營,因此在出事前從沒懷疑過銀行的信用,因此,基本上銀行的行長說什么,她就配合照辦。 沒有理財合同的理財 劉興成還補充說,截至本案發生的2011年12月12日,盡管吳秋在連云支行進行過多次銀行理財產品的買賣,但連云支行并未與原告吳秋簽訂過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協議,被告純粹在違法違規經營。 “出事后,銀行於2012年補簽了一個理財協議,但不能掩蓋之前沒有協議的事實。之前都是銀行口頭說是在賣理財產品,但實際上是銀行違法放貸或在做其他的違規經營。如果買基金虧了,銀行賬外賬給吳秋補錢。”劉興成說。 劉興成指出,除連云支行外,吳秋還在被告的管理行中國銀行連云港核電站支行處也買過理財產品,二者之間一直有齊全的協議文件。 “規範的銀行理財產品買賣,一般需要銀行與客戶之間簽訂3個文件,即銀行理財產品協議、產品說明書、業務憑證。而原、被告之間的銀行理財產品買賣,并沒有銀行理財產品協議,資料不全。” “被告違反法律法規和中國銀行關於借貸的規定,將原告本用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向企業借貸,是以銀行理財產品的名義,向企業違法借貸,降低了被告的借款成本,提高了貸款收益,逃避了監管機構的借貸監管,以牟取暴利。”在向《投資者報》記者出示的《補充代理詞》中,劉興成如是說。 消失的借貸人 在此案撲朔迷離的情節中,這個消失的借款人張金如今何在?記者7月2日從當地的墟溝經濟案件調查部門得知,張金差不多就在去年吳秋被劃走200萬元的前后卷款潛逃,至今尚未找到,其華和工貿公司也無人辦公。 而除了吳秋的200萬元,張金還身背多起借款。所不同的是,張金的其他債主都手握正規借條,很多借款協議都蓋有真實公章。 這樣一個負債累累的張金,王媛為何要為其擔保?記者試圖面見王媛,但被連云支行婉拒。 從連云支行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口中,記者了解到,事發后,王媛已被停職。而連云支行的員工對王媛的名字亦十分敏感,不愿談及。